谁说插混不香?现在的国产插混,不光技术够硬、开起来也实在、用车成本比油车低出一大截,怎么看都是“六边形战士”。但现实却很骨感——在20到30万这个中高端区间,卖得最火的不是插混,而是增程。理想、问界一个比一个能打,插混反而像是被冷落在角落的优等生 。
那问题来了,技术成熟、价格合理、能油能电的插混,为什么拼不过增程
说句最现实的,增程车最大的杀手锏不是技术,而是它太会“投用户所好”了。
现在买车的人,尤其是预算在20-30万区间的,关注点早就不是简单的“动力够不够”、“能不能省油”了。他们要的是体验感,是智能配置,是用车场景的丰富性 。说白了,就是“这车能不能让我觉得花得值”。
你看看理想和问界都在给用户灌输什么?
• 全家出行神器,空间大=高级感
• 大彩电+零重力沙发+车载冰箱,直接把家搬进车里
• 智能座舱、全场景语音、三四块大屏,科技氛围拉满
这些东西虽然跟动力技术没啥关系,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,是真有用!
而插混车呢?大多数都是传统车企打造,技术扎实是没错,但在智能化和用户体验这块,宣传力、产品力、理解力全都差一截 。车好是好,但不会说,消费者也听不懂。
很多人不知道,其实插混的难度远高于增程。一个高品质插混系统,必须把电驱、发动机、变速箱、能耗管理等等都做到协调统一,这不仅考验研发实力,还要深厚的整车调校功底。不是谁想造就能造得出来的 。
所以现在市面上能做出靠谱插混的,依然是那些传统大厂——比如比亚迪、长城、吉利。新势力们为何不做?一方面是真的做不了,另一方面是他们根本不想花时间去啃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对比之下,增程的结构其实要简单很多——本质上就是电驱系统加个“充电宝”式的发电机。调校稳点、宣传猛点,照样能卖爆
你问老司机,他们会告诉你:用起来最香的,其实还是插混 。
像我一个朋友,去年冬天在回老家的路上遇到冻雨,高速上一堵就是十几个小时。他那台插混车,电模式开着空调一整夜,老婆孩子在车里睡得舒服极了。油车熄火、纯电没电,那一晚唯一靠谱的,偏偏是插混。
更别说后来下高速遇到积雪坑洼路段,切换到混动模式后,电机+发动机一起上,动力直接拉满 ,轻轻松松脱困。也就是说,在极端工况下,插混比大多数纯电车都更有生存能力。
但问题在于,这种优势并不常被营销部门拿去放大。大家都知道插混技术牛,但没有那种“走心”的用车故事,也就很难打动消费者。
从数据上看,插混车型确实不差,比亚迪DM-i、吉利雷神、长城柠檬DHT这些系统技术都非常成熟。高效、能省、能跑、能应急,绝对是全能型选手 。
但说到底,20-30万的消费人群,本质上在“买一种生活方式”。他们要的不止是一辆可靠的代步工具,而是一种轻松、智能、充满质感的生活状态。
而这一点,是新势力品牌在营销上牢牢拿捏住了。他们卖的是生活场景,是情绪价值,是科技幻想 ,插混那种老老实实、默默努力的形象,反而不够讨喜
从技术成熟度到用车成本,再到真实场景适应性,插混都不输甚至强过增程。但它在“打动人心”这件事上,确实还缺点火候。
与其说插混卖不过增程,不如说现在的中高端插混车型,还没完全get到年轻人的买点 。智能化要跟上、产品定位要升级、宣传方式也要更懂人心。
毕竟车不仅是工具,更是情绪价值的载体。未来谁笑到最后?也许不是谁技术最好,而是——谁最能走进用户的心。